2020向海而興!魯網直播帶你走進滄桑巨變劉公島
魯網1月1日訊(記者 劉金)劉公島,一座面積僅3.15平方公里的小島。然而,這座小島有太多的歷史積淀,它是中國近代第一支海軍北洋海軍的誕生地,也是北洋海軍在甲午海戰中全軍覆沒的國殤之地。劉公島,這座扼守渤海、被稱為“不沉軍艦”的小島,自1985年對外開放以來,始終堅持著紅色游+生態游共同發展的路線,向世人展示著它的歷史故事和生態變化。2020向海而興,2020年魯網首場直播走進劉公島,領略劉公島風采。
文物保護與旅游同行 展示紅色劉公島
作為歷史的見證者,劉公島歷經了甲午戰爭的日本的侵略,英國的殖民者的霸占。直播過程中講解員李翠翠向直播鏡頭前的網友介紹,1985年劉公島由封閉的軍事禁區對外開放以后,已成為知名的風景名勝區。
中國甲午戰爭博物院,是1985年劉公島對外開放的第一個修復開放的歷史建筑群,它以北洋海軍提督署、水師學堂等清代建筑為主體,真實再現了當年北洋水師及甲午戰爭的歷史原貌。劉公島上的中國甲午戰爭博物院陳列館是全面展示中日甲午戰爭歷史的綜合性展館。通過珍貴歷史圖片、場景還原、3D影視、聲光電與多媒體復合等多種手段,生動展示了黃海大戰、威海衛保衛戰等戰爭場面。島上最東端的東泓炮臺展覽則是剪取中國近代海防建設的一個片段,分為“北洋海軍基地威海衛”“劉公島炮臺防務體系”“威海灣炮臺防務體系”“甲午國殤,警鐘長鳴”四個部分,通過遺址復原和圖文形式系統展示北洋海軍威海衛基地的建設背景、過程、設防及歷史事件。這里的每一座建筑,每一件展覽品,那斑駁的痕跡仿佛走在訴說著歷史的故事,時刻警醒著我們,牢記歷史,勿忘國殤。
環境保護與開發并進,打造生態劉公島
劉公島是威海市的5A級景區之一,自然風光優美,素有“海上仙山”和“世外桃源”的美譽。島上樹木蔥蘢,鳥語花香,有銀色的沙灘,鮮活的綠地,蒼翠的松柏和別致的景點,森林覆蓋率達87%。但是因特有的地理環境影響,威海一年四季季風盛行,劉公島經常受到臺風、寒潮、熱帶氣旋的影響,惡劣的季風季候對海岸帶造成了極大的破壞。
為加強對海洋資源的保護,早在2011年,劉公島啟動了海島修復整治工程,對中國甲午戰爭博物館陳列館至麻井子船塢1100米海堤進行加固維修,并整修道路1100米,植被修復1萬平方米;清除25處不穩定邊坡和周圍的危巖體并加固巖面,面積約13500平方米;修復坡面植被3萬平方米……
同時,島上的24小時不間斷污水處理站將處理好的污水澆灌島上花草樹木。針對紙質門票問題,劉公島景區運行與決策系統、一碼(證)通票務系統等智慧工程已經相繼建成并在2020年1月1日投入使用。景區還通過撿垃圾換門票、撿垃圾換禮品等方式,吸引游客加入環保隊伍,讓‘無廢城市’理念在劉公島落地生根。
劉公島景區各項生態環保工程的有利實施,遏制了生態系統惡化的趨勢,海島周邊海域海洋生物及海島動植物生長環境更加良好,生態環境更加優美,資源環境承載力進一步增強,產生了良好的社會、經濟、生態效益。目前為止,島上共有國家重點保護樹木5種,包括一級保護樹木4種,良好的自然環境,給野生動物提供了舒適的棲息場所,林間棲息200多只野生梅花鹿,另有鳥類6目12科41種。國寶大熊貓、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麋鹿、臺灣梅花鹿長鬃山羊相繼在這里安家落戶。
自劉公島重新開放以來,景區在不斷地將歷史還原,使游客通過展覽體驗更加深刻的了解歷史,銘記歷史的同時,不忘環保同行,生態發展。在5A級國家景區建設上探索新模式,致力做好威海旅游的靚麗名片。